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标准化工作现状研究(一)

一.国内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概况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早年运用于法庭科学的司法鉴定,多是对静态图像(指纹图像、脸形图像)的事后采集和识别;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特别是9.11恐怖事件之后,由于国际反恐斗争的需要,对静态、动态图像的事前事后采集和实时鉴别,已成为防范安全风险的主要技术手段。



















 


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刘希清


    一.国内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概况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早年运用于法庭科学的司法鉴定,多是对静态图像(指纹图像、脸形图像)的
事后采集和识别;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特别是9.11恐怖事件之后,由于国际反恐斗争的需要,对静态、动态图像的事前事后采集和实时鉴别,已成为防范安全风险的主要技术手段。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概况 

    美国是代表国际上生物特征识别先进技术的主要国家。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应用的标准化工作已开始启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应用在法律实施中的指纹身份自动识别系统
(AFIS) 

    如:1993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制定了国家标准:ANSI/NIST―CSL.1―1993:信息系统和指纹信息交换数据格式和刑事审判信息服务标准 ――WSQ灰度图像的压缩标准 

    1995年,美国召开了正面头像和脸部图像标准化会议,决定将伤疤、记号和纹身(SMT) 信息加入到原有数据中,并将正面头像、脸形和纹身数据的一个逻辑化记录结构加入到ANSI/NIST―CSL.1―1993标准中。 

    1997年,国家标准化与技术研究所(NIST)信息技术实验室(ITL) 修订了1993年的标准,发布了ANSI/NIST―ITL.la―1997国家标准:信息系统和指纹、脸形、纹身信息交换数据格式。 

    1998年,美国召开了另一个指纹数据交换会议,进一步修正、整理并更新了ANSI/NIST―CSL.1―1993和ANSI/NIST―ITL.la―1997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化与技术研究所将这个文件发布为: NIST特别资料SP500-245。该文件规定了用于不同的管辖范围和相异的系统之间有效地交换指纹、脸形、伤疤、标记和纹身身份识别数据的一个通用格式。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很多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商业领域,包括实时指纹鉴别和身份验
证、脸形识别、语音识别、视网膜和虹膜扫描、手形特征、击键特征分析等。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不仅促进和扩展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且大
大 提升了安全防范技术的技术层次,使得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成为安全防范技术的三大主导技术之一。 

    1998年美国生物特征识别应用软件联盟(Bio API)联盟成立,并于2000年3月发布了一个行业规范:Bio API规范版本1.0―2000。 

    与此同时,美国国家标准化与技术研究所、美国认可标准委员会X9等组织,也开始开展它们各自
的生物特征认证标准的制定,并与Bio API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2001年1月,在Bio API联盟和认可标准委员会X9共同合作下,国家标准化与技术研究所发布了NI-STIR 6529―2001生物特征识别通用文件交换格式。 

    2001年3月发布了美国国家标准X9.84―2001:生物认证信息的管理与安全。该标准定义了在金融界使用生物信息的管理与安全要求(如顾客身份识别、雇员身份识别,包括指纹、虹膜扫描图像、声纹等)。 

    2002年10月,共有21位注册的生物认证通用文件交换格式(CBEFF)所有者,在美国规定的 “对象识别符注册机构―国际生物认证行业协会(IBIA)” 进行了注册。 

    为了促进生物认证技术的标准化,美国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国际委员会(INCITS)于2001年11月成立了生物认证技术委员会:INCITS M1。与此同时,美国加大了对ISO/IEC JTC1/SC37分技委的影响,将来ISO/IEC JTC1/SC37的工作将会以美国技术咨询专家组为主导开展相应的标准化工作。 

    (二)我国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概况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指纹信息识别产品和系统开始应用于公安业务和安全防范领域。据不完
全统计,目前生产生物特征识别产品的企业(主要是指纹、面像识别)近百家,社会公共安全行业制
定的相关标准约30余项。但这些标准都是以公安业务的刑事侦察、证照管理或安全防范的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具有应用环境为基础而制定的,未能从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高度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标准化工作现状研究(一)
阅读剩余 59%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广州视频监控建设应用实现新飞跃

    广州市自2013年开展新一轮视频规划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智慧广州、幸福广州、平安广州”的总体目标,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推进建设,视频覆盖有效提升,信息资源逐步整合,系统管理不断规范,应用成效持续显现,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2024年4月21日
  • 阿尔山机场开展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培训

    此次培训由机场公司技术人员采取现场操作的方式,向参加培训人员演示了视频监控系统后台的操作程序、工作要求和监控范围等,并重点讲解了视频的调取和回放;机场公司航空安保部、消防队及公安派出所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2024年4月18日
  • 存在安全和隐私漏洞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面临多种困难

    个体或生物识别有多种多样的技术,包括指纹、掌纹、声纹、虹膜、人脸、步态识别、静脉识别、DNA识别等。这些技术都可以广泛运用于个体身份确认的场所,如门禁系统、考勤系统、操作系统(电脑、手机和网络操作)、金融(现金支付)和公共安全(乘坐飞机、高铁)等。

    2024年2月12日
  • 京东金融AI品牌上线 “京东超脑”凭场景优势布局智慧城市

    近日,京东金融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方案“京东超脑”品牌上线,成为“JDD-2017京东金融全球数据探索者大会”召开前期,京东金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布局和技术落地。

    2024年4月16日
  • 智慧防疫新趋势:虹膜+人脸的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

    在电子哨兵应用前,人工查验往往需要至少半分钟的时间,人流量大或网络信号差时会面临拥堵的问题,这就需要分配更多的人力物力。不过,随着疫情的反复和加重,人力防疫出现了比较大的负担,这也对智慧防疫提出了新的需求。而今,电子哨兵几秒钟即可完成查验通行,且大大降低了肢体接触的可能。

    2024年2月18日
  • 精准甄别双胞胎不再难 虹星科技多项硬科技产品亮相2018国际安博会

    10月23日,由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主办并承办的2018年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在京举办。中科院自动化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团队虹星科技携多款尖端远距离虹膜融合识别产品实力亮相,受到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关注。

    2024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