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实现量子指纹识别 量子通信应用获重大突破

量子通信复杂度研究利用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可以用量子信道提供更高的信道容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量子指纹识别。指纹识别主要应用于遥远双方进行信息比对,假设需要比对的信息量为N亿个比特,经典方法所需要传送的最小信息量为比特,而量子指纹识别可以将需要传送的信息量降低为logN比特,以指数级数提高信道容量。

6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重要科研成果,该校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李力等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合作,利用线性光学系统,在20公里的光纤线路中实现量子指纹识别,并突破经典极限,首次在信道容量上实现对经典通信的超越。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光通信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考虑到有限的光纤线路资源,传递最少的信息来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和提高单根光纤信道容量,是目前光通信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核心问题。量子通信除了可以提供无条件安全的信息传输手段外,也可以通过量子通信复杂度研究,为提高信道容量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量子通信复杂度研究利用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可以用量子信道提供更高的信道容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量子指纹识别。指纹识别主要应用于遥远双方进行信息比对,假设需要比对的信息量为N亿个比特,经典方法所需要传送的最小信息量为比特,而量子指纹识别可以将需要传送的信息量降低为logN比特,以指数级数提高信道容量。


量子指纹识别理论于2001年提出,但受限于各种技术条件,过去实验都未能突破经典极限。潘建伟小组搭建了具有主动相位补偿的20公里长双Sagnac干涉仪,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超导实验室研制的超低噪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最终实现传输信息量比经典极限低84%的量子指纹识别。


该实验不仅在世界上首次实现突破经典极限的量子指纹识别,而且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信道容量相比经典信道的优越性。


这一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物理学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审稿人称赞这一实验“提供了量子密钥分发之外的量子信息的重要应用”。

我国首次实现量子指纹识别 量子通信应用获重大突破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DNA生物识别技术产品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从全国防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悉,一项全新的防伪技术产品国家标准GB/T19626
    ―2005《DNA防伪技术产品通用技术要求》将于6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的实施将对规范日渐红火的DNA防伪技术产品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1月29日
  • 刷脸进站成春运热门高科技 细解技术原理与优势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2024年4月7日
  • 人脸识别型智能监狱门禁及访客综合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监狱系统对于门禁管理历来是要确保万无一失的,但是无论如何防范到位,门禁依然存在一定的漏洞。监狱系统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加强门禁管理,其中包括警卫巡逻、警卫站岗、视频监控等。

    2024年1月16日
  • 手机指纹加密是否真安全

    可能因为指纹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因此造成了指纹比密码更安全的感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抛开手机厂商的各种忽悠,仔细琢磨一下指纹识别本身,似乎就是另一回事了。

    2024年11月22日
  • 安防小八件 分别是什么

    在当今社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安防设备和措施变得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将介绍安防领域中的八个重要设备和措施,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监控系统:监控系统使用摄像头、录像…

    2024年12月8日
  • 社区装指纹门禁 居民担心:个人信息泄露怎么办?

    在金B花园小区看到,小区每个门卫室的外墙上,都挂着两个机器,一个是指纹识别系统,一个是刷卡系统。行人和骑车人进入小区之前,在指纹识别系统前面停住,将手指放在发着绿光的屏幕上,约两秒之后,“嘀”的一声,小区门自动打开。方便升级的同时,不少社区居民还是对此抱隐忧。

    2024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