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光端机在视频监控领域的应用探讨

目前,安防视频光端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其应用也大幅增长,核心编解码技术及关键技术都有很大提高和创新,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和问题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光传输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光源(光发送机)、传输介质、检测器(光接收机)其中光源和检测器的工作都是由光端机完成的。

【安防在线 www.anfang.cn】
  一、光端机发展概述

  众所周知,视频光端机从国外引进到模仿制造,再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造,经历了从模拟技术到数字化技术过渡,实现了从功能单一到多业务综合传输的飞跃,由少量使用到大规模应用,视频光端机伴随着监控行业的发展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自2001年以来,随着宽带数字光传输器件技术以及数字视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视频光端机开始走向市场并逐渐取代了模拟光端机市场,迎来了数字视频光端机高速发展的时代,并呈现出技术成熟、性能优越、应用面广、需求旺盛的局面。

视频光端机在视频监控领域的应用探讨

  近年来,随着安防市场需求的变化,视频光端机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变革呈现出了更强的应用性:(1)为适应高速公路外场监控的需要,级联型链路式光端机取代传统的点到点光端机大量应用;(2)为了满足公安三四级联网的应用,单纤传输双向视频、音频、数据、电话、E1、以太网等的多功能光端机应运而生;(3)随着平安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光纤资源紧缺的问题暴露出来,光端机厂家又及时推出了汇聚光端机产品。

  目前,安防视频光端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其应用也大幅增长,核心编解码技术及关键技术都有很大提高和创新,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和问题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本文重点从视频光端机的编解码技术、技术创新及应用情况等进行分析探讨。

  二、光端机原理及编码

  光传输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光源(光发送机)、传输介质、检测器(光接收机)其中光源和检测器的工作都是由光端机完成的。光端机就是将多个E1(一种中继线路的数据传输标准,通常速率为2.048MbPS,此标准为中国和欧洲采用)信号变成光信号并传输的设备(它的作用主要就是实现电-光和光-电转换)。光端机主要有模拟光端机和数字光端机两种:

  1、模拟光端机

  模拟光端机采用了PFM调制技术实时传输图像信号,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发射端将模拟视频信号先进行PFM调制后(一般有调频、调相、调幅几种方式,从而把模拟光端机分成调频、调相、调幅等几种光端机),再进行电-光转换,光信号传到接收端后,进行光-电转换,然后进行PFM解调,恢复出视频信号。由于采用了PFM调制技术,其传输距离很容易就能达到30Km左右,有些产品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60Km,甚至上百公里。并且,图像信号经过传输后失真很小,具有很高的信噪比和很小的非线性失真。通过使用波分复用技术,还可以在一根光纤上实现图像和数据信号的双向传输。

  2、数字光端机

  由于数字技术与传统的模拟技术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正如数字技术在许多领域取代了模拟技术一样,光端机的数字化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数字图像光端机主要有两种技术方式:一种是MPEGII图像压缩数字光端机,另一种是非压缩数字图像光端机。

  图像压缩数字光端机一般采用MPEGII图像压缩技术,它能将活动图像压缩成N×2Mbps的数据流通过标准电信通信接口传输或者直接通过光纤传输。

  由于采用了图像压缩技术,它能大大降低信号传输带宽,以利于占用较少的资源就能传送图像信号。同时,由于采用了N×2Mbps的标准接口,可以利用现有的电信传输设备的富裕通道传输监控图像,为工程应用带来了方便。不过,图像压缩数字光端机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其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能保证图像传输的实时性。因为图像压缩与解压缩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一般会对所传输的图像产生1-2S的延时。因此,这种设备只适合用在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所,另外,经过压缩后图像会产生一定的失真,并且这种光端机的价格也偏高。

  非压缩数字图像光端机的原理就是将模拟视频信号进行A/D变换后和语音、音频、数据等信号进行复接,再通过光纤传输。它用较高的数据速率来保证视频信号的传输质量和实时性,由于光纤的带宽非常大,所以这种高数据速率也并没有对传输通道提出过高要求。非压缩数字图像光端机能提供很好的图像传输质量(信噪比大于60dB,微分相位失真小于2,微分增益失真小于2%),达到了广播级的传输质量,并且图像传输是全实时的。由于采用数字化技术,在设备中可以利用己经很成熟的通信技术比如复接技术、光收发技术等,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也降低了成本。

  三、光端机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创新

  当前光端机遇到的瓶颈是如何更好地融入到网络化的应用中去。因此,提供全面、系统的应用解决方案,以及针对特定的应用改进产品和技术无疑是最佳的解决之道。

  1、光纤数字视频网络管理平台

  光纤数字视频网络管理平台(VAM)集合了以太网的标准化和通用化特点、非压缩视频的高质量回质优势以及压缩视频的应用便利性,集传输、交换、存储、分析、处理。应用等众多功能于一体,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视频监控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VAM系统有很多独特的优势:(1)系统将非压缩视频和压缩视频同时封装成以太网数据包,而以太网接口又是目前应用最为广范的通信接口形式,这样只要能承载以太网传输和交换的系统都能作为VAM系统的传输和交换通道。(2)VAM系统内传输和交换的内容是非压缩数字视频,也就是说VAM系统能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保证监控系统对视频的无失真、全实时要求。压缩视频也能在VAM系统内与非压缩视频同时传输,突破了传统视频光端机的概念。VAM系统能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4种码流,需要大屏显示的地方,VAM系统可提供128M的非压缩视频码济保证,一般的监视器显示VAM系统可以提供保证清晰度和实时性的SM码流数字视频,桌面浏览可提供2M压缩视频码流,而存储则可提供512K或2M码流压缩视频,在满足各种需求的同时具有相当的灵活性。(3)在视频信号的数字化方面;VAM系统遵循国际标准ITUBT601、BT656对模拟视频进行数字化,而BT656数字视频是压缩编码或视频分析处理的标准数字视频码流,所以,在数字化的过程中,VAM系统能向应用系统提供最大限度地减少失真的视频源。

  2、VPON无源光网络非压缩数字视频

  VPON无源光网络非压缩数字视频光端机也是一个系统级的产品。它创造性地将PON技术应用于非压缩视频的传输,带来的好处是不仅节省光纤资源;同时也给非压缩视频的传输组网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

  1个OLT可以接入8个ONU,每个ONU上可以接入1到3路非压缩数字视频,这8个ONU和OLT之间可以任意组网、链型、树形、星型,给应用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标准化和开放性能够实现与其他设备的互联互通,并可以提供专业化的应用产品。

阅读剩余 31%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未来智慧小区或将采用信息加密技术

    未来智慧小区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组成,基础网络里的必须是光纤到户而且要具备20M以上宽带接入能力,小区主要公共区域要覆盖无线网络,无线网络应采用WiFi、3G、Zigbee及蓝牙等技术,优先使用4G网络提供无线网络服务。

    2024年4月24日
  • 格局、视野与生态―AI遇上华为安防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有大投入但并不激进,目标很明确,层次很清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模块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来优化华为的管理流程,提高研发及管理效率;其次是做人工智能产品,解决客户的问题。也就是说,华为其实相当于拿自己当“小白鼠”进行人工智能实践,自己成功了,再向外推送。这符合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主张,比如华为企业通信相关产品最开始也是解决华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同部门的沟通问题,后来客户觉得好才开始慢慢对外销售的。

    2024年4月6日
  • 2008年中国安防监控设备市场分析

    伦敦爆炸案又一次刺激了发达国家的敏感神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也使发展中国家的犯罪率不断上升,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促使全球安防设备市场快速发展。

    2024年4月6日
  • 网络为安防监控插上自由的翅膀

    市场发展逐渐显示出IP网络监控将成为视频监控主流的迹象,这一点,也可以从近期iSuppli公司的一份分析报告得到印证,该报告指出,由于社会对公共安全的日益关注、技术的进步以及价格的降低等因素,IP视频监控系统的市场将在2006年到2010年间增长将近十倍。市场总额将在2010年达到71亿美元。

    2024年4月19日
  • 机场安检设备的应用及智能化、集成化发展前景

    近年来,在新的智能化技术的变革及市场前景光明的双驱动下,智慧安检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中控智慧战略发展部及安检事业部总经理夏宇表示,一是设备将更加智能,支持智能分类与智能识别;二是设备与设备之间更加的集成化,不需要额外其他的检查手段,一次检查便能检查出所有需要的结果;三是更加的数据化,用户可以在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人进行标签化。

    2024年4月5日
  • 大唐移动顺利获得GB/T 28181-2011国标认证

    近日,经过“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和“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双重检测,由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移动)自主研发的“DT-IVIS智能视频综合应用平台”系统顺利获得GB/T 28181-2011国标认证,获得此认证说明该系统完全满足公安联网需求,可应用于省-市-县多级的监控系统级联,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图像共享。

    2024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