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海康威视营收635.03亿 技术与市场两方面解析发展

年报披露,海康威视当前的业务已经覆盖超过70个行业,未来讲重点关注多维感知技术的发展、多探测器技术融合带来的市场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落地,大数据技术应用兴起带来的市场需求;用户对智慧城市、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提高带来的市场需求。

【安防在线 www.anfang.cn】4月16日,海康威视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继续加压,供应链影响进一步加剧。2020年海康威视依然实现营业总收入635.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2%。公司2020年整体毛利率为46.53%,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0.54个百分点。

年报披露,海康威视持续聚焦于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和智慧业务,提供软硬融合、云边融合的智能物联网产品及服务,提供物信融合、数智融合的大数据平台产品及服务,继续拓展智能家居、移动机器人与机器视觉、汽车电子、智慧存储、红外热成像、智慧消防、智慧安检、智慧医疗等创新业务。

  技术创新

2020海康威视营收635.03亿  技术与市场两方面解析发展

海康威视在业务介绍开头就从人类五感起始说起,指出视觉是最重要的感知手段,也是海康威视过去二十年深耕视频技术领域重要因素,实现视频感知能力从看得到、看得清一路走到看得懂,以视频技术为核心打造了海康威视从研发、制造到营销的完整价值链。而可见光在电磁波谱中仅是390-700纳米的一小段。根据波长和频率的变化,未来海康威视基于对物联感知业务的战略定打造更丰富的、更广泛的技术组合产品。

  研发投入继续加大 技术创新是生存最主要手段

海康威视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手段,继续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63.79亿元,占公司销售额的比例为10.04%,研发费用率进一步提高,公司研发和技术服务人员达到20597人,数量占比达到48.25%。

报告披露,2020年公司新增授权专利1,270件(其中发明专利568件、实用新型198件、外观专利504件),新增软件著作权202件;截止2020年底,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4,941件(其中发明专利1,307件、实用新型1,246件、外观专利2,388件),拥有软件著作权1,240件。

随着创新的不断加强,公司软硬件产品持续升级,视频产品强化优势地位,非视频产品积极围绕智能化升级,全面感知产品体系逐步构建;算法、组件、模型资源不断积累,边缘节点、边缘域、云中心与互联网应用开放平台保持优化迭代。海康威视以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

  五条技术主线 多维感知技术主架构形成

从最初以视频业务为主聚焦可见光领域,如今海康威视基于对物联感知业务的战略定位,有计划地拓展和布局了新的业务领域,形成在可见光、毫米波、远红外、X光、声波领域的五条技术主线,构成多维感知技术的主架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海康威视更丰富的、更广泛的技术组合产品。

海康威视新感知手段的加入给新产品带来更加丰富和多变的感知触角。长期沉淀的技术储备和积累的产品经验帮助公司在应对突发状况时,能够快速的响应,及时有效的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抓住突发状况中蕴含的机会。

2020年,公司继续推进在可见光、远红外、毫米波、X光、声波等领域技术积累,加速多探测器技术的融合应用。2020年初成立了以X光探测业务为核心的海康睿影。基于业务发展和市场整合的考虑,对海康微影的业务做了调整。疫情期间,海康威视依托微影自研热成像芯片的优势,快速推出人体测温产品,海康睿影通过热成像与X光的融合应用,快速推出测温型人体安检机,为防疫抗疫增加科技助力。

  市场开拓

从年度报告披露来看,2020年海康威视国内业务营收458.07亿元,同比增长10.59%;海外业务营收虽受到疫情影响,但整体依旧强劲,营收达到176.97亿元,同比增长8.98%。业绩增长有赖于2020年海康继续推进销服体系建设。当前,海康威视已在国内构建32家省级营销中心,下设300多家城市分公司和办事处,在海外设立了66个分支机构,向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营销与服务网络覆盖市场各个角落。

  数字化转型 企事业事业群EBG增长强劲

另外从事业群的业绩分布来看,2020年公共服务事业群PBG的收入是163.04亿元,同比增长4.61%。这部分业务主要涵盖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以及公共安全、城市治理、交通出行、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等多方面的智慧业务。海康威视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强化“云边融合、物信融合、数智融合”能力,不断拓展“硬件、平台、算法、模型、服务”的产品宽度,实现对公共服务领域的业务覆盖和价值深化,全力助推行业和城市的数字化转型。

企事业事业群EBG的收入是151.80亿元,同比增长20.56%,与公共服务事业群相差无几。尤其是伴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数字化变革加速。海康威视依托业务、产品和技术创新,与合作伙伴一起构建数字化转型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体系,在煤矿冶金、商业地产、制造企业、烟酒盐、物流、零售连锁、教育教学等多个行业用户中实践落地。

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收入96.83亿元,同比增长3.50%。海康威视表示这部分业务涵盖大量小微企业、小微园区、商铺、工厂、小区、景区、养殖场等细分场景,市场空间广阔,但项目颗粒度小,海康威视基于海康互联、海康云商两大主线平台,构建与传统产业结构适配的赋能平台,打造泛安防产业互联网产品矩阵,赋能众多合作伙伴,助力满足碎片化市场需求。

 

 创新业务保持高增长 智能网联汽车受重视

在创新业务的方面,年报披露,海康威视智能家居业务的营收为29.19亿元,同比增长12.60%;机器人业务的营收为13.59亿元,同比增长66.91%;其它创新业务的营收为18.91亿元,同比增长83.49%。其它创新业务包括创新业务子公司:海康汽车技术、海康微影、海康存储、海康慧影、海康消防、海康安检等相应业务的产品。

其中作为智能家居一部分,截至2020年底,萤石物联云平台全球接入设备近亿台,平台注册用户超过7,000万,月活跃用户数量超过2500万,日活跃用户数量过千万。

另外,受新冠肺炎疫情,海康微影推出热成像人体测温产品以及“多快好省”的人体测温方案受到欢迎,并持续引领热成像从小众走向大众,让视界有温度。

当然创新业务发展还离不开海康威视支持,在发布年度报告的同时,海康威视还发布了一份《关于为五家创新业务控股子公司提供财务资助的公告》。海康威视用自有资金,为武汉海康存储、海康汽车技术、杭州海康消防、睿影科技、海康慧影合计资助资金共13.5亿元,资助资金将用于各创新业务控股子公司补充经营资金需求。其中在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风口,海康威视资助海康汽车技术达到5亿元。

  未来发展

年报披露,海康威视当前的业务已经覆盖超过70个行业,未来讲重点关注多维感知技术的发展、多探测器技术融合带来的市场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落地,大数据技术应用兴起带来的市场需求;用户对智慧城市、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提高带来的市场需求。

阅读剩余 51%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构建新型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AIIA智慧城市产业委在杭成立

    11月10日上午,在中国城市学年会・2019开幕式上,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发起组建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新型智慧城市产业委员会”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2024年1月20日
  • 华为智慧城市新力量:九大联合解决方案发布

    3月10日,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7智慧城市分论坛在湖南长沙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汇集“业界专家+客户+伙伴”多方视角,畅谈智慧城市生态发展模式。会上华为协同伙伴发布9大联合解决方案,4家智慧城市领域优秀企业签约加入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

    2024年1月30日 资讯
  • ISO正式发布智慧城市数据交换共享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ISO 37156:2020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Guidelines on data exchange and sharing for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交换与共享指南》,也是ISO在智慧城市领域发布的首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标准。

    2024年1月30日
  • 智能家居打价格战?为时过早

    经过了几十年的培育推广,家居生活的智能化已经成为了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象征。智能家居市场也一路水涨船高。被誉为未来的旭日产业。但是,近些年来智能家居市场竞争不标准、企业厂商争打价钱战的问题一再呈现,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合理性发展。当下智能家居产品也渐渐有向家电产业看齐的苗头。不少智能家居厂商也投入施行了降价策略。智能家居市场竞争真的到了打价格战的时候了吗?

    2024年4月15日
  • 安全问题受重视,安防发展大势所趋

    社会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不可避免,但是如果安全事故频发,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反思!作为保障安全生产的主力军–安防人,必须认识到当前的社会问题与现状,顺势而上,只有保障安全第一,才会有发展和进步。

    2024年4月21日
  • 首部地方《智慧城市系列标准》出炉 深圳建”中国UL

    11月15日,全国首部地方团体《智慧城市系列标准》正式出炉。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会长李林在发布会上称,将按照认同制的发展模式,将这个源自深圳的地方团体标准打造成国内在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中国版UL”。

    2024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