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冲击”传统新闻生产

随着大数据全面渗透和新技术跨界融合,今天的媒体形态正在发生改变,基于智能终端进行传播的智能媒体或将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新宠”。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7(2016)》提到,“智能技术向跨行业渗透,逐步进入相对理性发展时期。智能技术将继续改变媒体生态……”同样,近年来,国外针对智能技术与新闻内容生产的关系也做了大量探讨。

【安防在线 www.anfang.cn】采编自动化革新新闻生产方式

7月21日,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网发表文章《堪萨斯州一位调查记者三次被解雇》,以一名调查记者苦苦谋生的视角,关注了如今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性报纸的艰难生存之路。大数据使新闻故事的获取更加便利,加之采编自动化在一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的应用,人们对新闻的获得更加轻而易举,且对时效性要求更加强劲,谁还去认真关注持续数月才能获得的“过气调查”。

然而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近年来,欧美媒体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上颇有成效。写稿机器人、传感器、虚拟现实硬件等智能设备,将在信息生产中被更广泛应用。其中较为引人注目、具有更高应用性的便是机器人记者和自动化新闻。

智能技术“冲击”传统新闻生产

自动化新闻或新闻采编自动化源于一款写作软件“叙事科学”(Narrative Science),该软件是在2010年由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安・哈蒙德联合西北大学新闻系和计算机系专家人员共同研发的。这一软件可以快速处理文字信息,根据给定主题,按新闻报道的通常结构写新闻报道,写作范围包括财经报道、体育报道等。哈蒙德认为,该软件相当于美国八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虽然当时有人质疑该软件只能撰写低质量报告式的格式化文章,但新闻采编自动化却被传媒界所看到,有专家预测,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这种机器人记者甚至会得普利策新闻奖。

近年来,随着美国联合通讯社等机构使用机器人编辑来撰写新闻报道等,新闻采编自动化也越来越多地被传媒界所应用;中国于2015年因新华社启用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而开启了新闻报道更智能的新一页。如今,依托于各种软件的自动化新闻写作,已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西方老牌媒体及新媒体所采用。

其实,机器人记者并非智能技术的强项,目前智能技术在媒体的应用更多还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然而,对读者来源、偏好等进行数据分析,自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内容的生产。此外,智能技术在传播层面的应用更加广泛,如文章的推送服务、反馈信息的分析等。正如英国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对大数据思维所寄予的厚望,他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成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

多维度讲述新闻

自动化新闻写作虽“卖相”好,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格式化严重、新闻报道撰写模式相对死板等。因此,在众多智能技术中,如何超越格式化写作,“写”出更具有感染力的新闻故事,是业界关注的重点。有学者认为,虚拟现实可能会成为新闻故事的下一个重要发展领域。虚拟现实的意义在于拓展叙事,从内容到形式以更加身临其境的方式进行扩展。

在2015年,美国广播公司便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了新闻报道中,读者可以模拟自己在叙利亚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于炮火等当地场景中穿梭。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成熟,其与新闻报道的结合将越来越多,形式也会越来越丰富。

虚拟现实到底为什么会为新闻报道“增容”呢?美国学者迈克尔・海姆在《虚拟现实的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到了相关答案。海姆表示,虚拟现实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on)和构想(imagination)。沉浸指能够帮助人完全地沉浸在计算机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交互指人对系统发送指令的维度增强,从以前只能通过鼠标、键盘等传输指令,到现在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对系统发送指令,而计算机也可以将各种信息通过传感器反馈给人;构想指系统设计者需要通过对系统进行合理甚至完美的设计,让使用者无法分清自己究竟是处于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显然,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新闻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

技术“情商”有待提高

虽然智能技术已经渗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诸多领域,但是,从新闻内容生产角度来讲,传统新闻记者的价值依然不能被替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媒介研究室主任殷乐表示,大数据时代的智能技术既是技术创新与应用,更是新的文化形态和人格伦理建构。

殷乐认为,机器人挖掘的数据体量大、效率高,数据类型多样化,自动化新闻扩大了整体新闻的覆盖面、形态和时效,弥补了人类的局限之处,也是大数据环境中对人的解放,让职业记者可以专注于新闻阐释、语境发掘以及意义建构。同时,自动化新闻的发展,对职业记者的语言能力、分析能力和叙事能力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平庸的标准化语言、格式化分析和没有特色的叙事,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有学者认为,机器人记者与职业记者最大不同之处是“情感带入”问题。机器人记者主要是依赖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对信息自动分析和演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比人类更精准地处理一些“硬性信息”,但对于一些软性的情感却无能为力。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亚当・阿米蒂奇表示,软件程序目前还无法像人类一样注重文字和更多审美意义上的功能,也无法像优秀的职业记者一样将一个故事讲述得引人入胜。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情感分析、价值观判断等,情商不高是其最大弱点。

据悉,目前已经有研究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捕捉人们的情绪,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需求发生改变,机器人记者获得“情商”的那一天,或许并不遥远。而作为职业记者,更应该不断地提升技能水平,增强创新意识,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若需了解详细的安防行业方案,或有其它建议反馈,欢迎联系我们

(0)
小安小安

相关推荐

  • 工信部: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

    促进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国际研发中心,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沿线国家推广应用,进一步深化标准、规范、监管、安全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24年7月27日
  • 工信部发布车联网标准体系指南 自动驾驶迎来新机遇

    近年来,我国车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关键技术创新不断加快,测试示范区建设初具成效,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初步形成,涉及汽车、信息通信等多个行业发展以及交通运输、车辆管理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造,为实现充分合作、加强协同,迫切需要建立跨行业、跨领域、适应我国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

    2024年4月17日
  • 上海向海内外首次征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解决方案

    上海10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19个具体点位需求和60个人工智能创新产品集中首发,旨在面向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征集解决方案,破解供需两类主体对接瓶颈,为人工智能(AI)企业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上海率先运用,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2024年1月15日
  • NVIDIA与微软发布HGX-1GPU加速器 满足视频分析需求

    正如20多年前ATX技术对个人电脑主板带来了深刻影响,HGX-1对于云端人工智能工作负载而言也将意义深远。它将打造一套推动该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行业标准,以满足激增的市场需求。这套全新架构旨在满足云计算在自动驾驶、个性化医疗、超人类语音识别、数据和视频分析以及分子模拟等领域的爆炸性需求。

    2024年4月12日
  • 博思廷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推出业内首款应用平台级产品

    11月8日,博思廷(北京博思廷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清控银杏创投领投。同时发布了业内首款行业应用平台级产品-V6s视频监控人工智能平台。

    2024年4月11日
  • 助力中国引领5G时代发展 使能物联网连接创造新价值诺基亚贝尔以崭新姿态亮相PT EXPO 2017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建亚表示:“作为国资委直属央企中的唯一合资企业,诺基亚贝尔致力于凭借业界最全面的软件创新产品线和卓越服务,以创新和实践倾力服务中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本次展会,我们将全面展示公司全系列的产品和方案,并将围绕物联网、5G、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创新方案为观众呈现精彩演示。我们相信,本次展会也将成为我们向业界展示诺基亚贝尔如何兑现'在中国创新、为中国、为世界。'这一承诺的又一精彩舞台。”

    2024年4月13日